鄭哲明 教授——高級營養師、青晨網特聘養生專家
《黃帝內經。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》中說:
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于日,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。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
意思是:夏季的三個月,謂之蕃秀,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。此時,天氣下降,地氣上騰,天地之氣相交,植物開花結實,長勢旺盛,人們應該在夜晚睡眠,早早起身,不要厭惡長日,情志應保持愉快,切勿發怒,要使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,使氣機宣暢,通泄自如,精神外向,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。這是適應夏季的氣候,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。如果違逆了夏長之氣,就會損傷心臟,使提供給秋收之主的條件不足,到秋天容易發生瘧疾,冬天再次發生疾病。
夏季養生重在養心!
心在八卦上所對應的是離、火、午時、夏天、南方、夏長。南方應夏,陽氣盛而生熱,熱甚則生火,火氣能產生苦味,苦味能滋長心氣,心氣能化生血氣,血氣充足,則又能生脾,心氣關聯于舌。它的變化在天為熱氣,在地為火氣,在人體為血脈,在五臟為心,在五色為赤,在五音為徽,在五聲為笑,在
病變的表現為憂,在竅為舌,在五味為苦,在情志的變動為喜。喜能傷心,
以恐懼抑制喜;熱能傷氣,以寒氣抑制熱;苦能傷氣,咸味能抑制苦味。
中央應長夏(小暑至立秋),古人以五行配四季,缺一,所以想出長夏來彌補,于是春夏秋冬加上長夏之后有一個長夏,長夏是指在春夏秋冬換季的最后18天,這是中醫學的范疇?!秲冉?middot;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“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藏,各十八日寄治”,就是說脾主長夏,既夏季的最后18天。正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所說:“春應肝而養生,夏應心而養長,長夏應脾而變化,秋應肺而養收,冬應腎而養藏。”長夏生濕,濕與土氣相應,土氣能產生甘味,甘味能滋養脾氣,脾氣能滋養肌肉,肌肉豐滿,則又能養肺,脾氣關聯于口。它的變化在天為濕氣,在地為土氣,在人體為肌肉,在五臟為脾,在五色為黃,在五音為宮,在五聲為歌,在病變的表現為噦,在竅為口,在五味為甘,在情志的變動為思。思慮傷脾,以怒氣抑制思慮;濕氣能傷肌肉,以風氣抑制濕氣,甘味能傷肌肉,酸味能抑制甘味。
夏季包括農歷的四、五、六月,從立夏到立秋的這一段時間。這一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氣溫高、濕度高。此時,人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和其他季節不同的特點。